fbpx

紐約馬紀錄片《Final Finishers》 聚焦易被忽視跑手群

往往比賽中都聚焦跑得最快的跑手,但紐約馬拉松紀錄《Final Finishers》則將焦點放於紐約馬最後一群跑手的故事,影片中並非講述他們跑得如何快,而是本就擔心自己能否完賽的一群,馬拉松不只是屬於精英跑手,亦屬於即使花上逾10小時也要完成的選手。

Michael Ring(中,New York Road Runners.)

跑步不只是競速,更會承載不同的故事,近年大型馬拉松賽事會安排義工陪伴最後一群選手跑完,終點線開放至午夜,確保等待跑手的努力不會白費。影片中,一位61歲跑手Michael Ring於2014伴被診斷出罕見自體免疫疾病,幾天內癱瘓。從輪椅到拐杖再到手杖,他一步步站起來,最後穿著腳踝支架於2017年以近10小時跑完紐約馬。

Advertisements
Martinus Evans

38歲的Martinus Evans為Slow AF Run Club 創辦人,他曾被醫生建議要減磅,當他表示希望跑馬拉松時,醫生卻嘲笑此決定,他沒有理會醫生的反應,反而當日便去買了一雙跑鞋。Evans無視質疑,完賽時更在終點時大哭,他更已完成第8場,正準備參加第9場賽事,他認為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跑手故事,更為引人入勝。

Rob Simmelkjaer(中)

紐約路跑協會的執行長 Rob Simmelkjaer提到,「片中登場的跑手對於許多人來說是最具共鳴的,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所謂的『跑手』,而觀看某人以 2 小時 5 分贏得馬拉松不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能成為跑手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永遠做不到。」但是,這群完賽者於入夜後陸續衝線,他們堅持完成一件困難的事,無論時間是2小時5分精英跑手亦好,以10多小時完成馬拉松的跑手也好,他們都是「完賽者」,都是實在的「Finishers」。

Advertisements
Advertisements